智慧水務:保障 “優質供水”,降低漏損
發布時間:
2025-10-13

智慧水務作為現代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正逐步成為保障“優質供水”和降低漏損率的關鍵技術支撐。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水務管理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如管網老化、漏損率偏高、水質監測相對滯后等問題日益凸顯。智慧水務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起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體系,為實現效率可持續的供水服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一、智慧水務的核心技術架構
智慧水務的核心在于構建“感知—傳輸—分析—決策”的閉環系統。在感知層,通過部署智能水表、壓力傳感器、水質監測儀等設備,實現對水量、水壓、水質等參數的實時采集。以鄭州市智慧水務項目為例,全市已安裝超過50萬只智能遠傳水表,每15分鐘上傳一次用水數據,形成覆蓋全域的監測。傳輸層依托NBIoT、LoRa等低功耗廣域技術,確保海量數據穩定傳輸至云平臺。分析層運用大數據算法,對供水管網運行狀態進行動態建模,準確識別異常用水模式。決策層通過可視化平臺將分析結果轉化為運維指令,指導搶修人員快速定位漏點。這一技術架構使傳統被動搶修模式向主動預防性維護轉變,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
二、降低漏損率的智能化實踐
管網漏損是困擾全球水務行業的難題。據相關統計,我國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處于一定水平,部分老舊城區漏損現象較為明顯。智慧水務從多個維度應對這一挑戰:
1. 聲波監測技術:濟南水務集團在主干管網部署了2100個噪聲記錄儀,通過捕捉管道中水流聲波的異常頻率變化,可在較短時間內識別出微小滲漏點。該系統的應用有助于漏損率下降,實現可觀的年節水量。
2. 水力模型仿真:杭州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管網水力模型,模擬不同壓力工況下的水流狀態。在2024年夏季高峰供水期間,通過動態調節泵站壓力,既保證了末端供水壓力,也使爆管事故有所減少。
3. 分區計量管理:深圳將全市劃分為多個獨立計量區域(DMA),每個區域安裝流量計和壓力調節閥。當某區域夜間小流量異常升高時,系統自動觸發報警。該機制為控制漏損率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水質的全程保障
智慧水務對水質的保障貫穿“源頭—管網—用戶”全鏈條。在山東某水源地,多參數水質監測浮標定期檢測藻類密度、重金屬含量等多項指標,數據實時傳輸至監管平臺。當出現異常時,系統可啟動相應預案,如調整取水口或優化藥劑投加。管網中途加壓站配備的余氯在線分析儀,能根據末端水質反饋動態調整消毒劑投加量,既確保殺菌效果,又控制消毒副產物水平。居民家中安裝的智能水龍頭可監測濁度、pH值等指標,數據通過手機APP推送給用戶。鄭州自來水公司通過該體系,使水質綜合合格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四、智慧化運營的協同效應
智慧水務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更在于推動管理模式的優化。廣州市建立的“供水大腦”平臺整合了SCADA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客戶服務系統等多個業務模塊,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當接到用戶報修信息時,系統能自動調取該區域的管網年齡、維修歷史、水壓曲線等信息,輔助生成處置方案。此外,通過分析大量用戶的用水行為數據,水務公司可預測日用水量波動,優化水泵機組調度。實踐證明,這種智慧化運營有助于控制產銷差率,實現資源節約。
下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