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襲,智慧水務如何讓排水更聰明、防洪更有效?
發布時間:
2025-08-12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城市內澇問題日益突出。2025年8月,我國多地再次遭遇強降雨襲擊,多個城市出現嚴重內澇。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水務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水務管理的深度融合,智慧水務正在重塑城市排水防澇體系,讓城市在面對暴雨時更加從容。
智慧水務的核心在于"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管理。在感知層,遍布城市的地下管網傳感器、雨量計、水位計等設備實時采集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傳輸到城市水務大腦,經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后,形成最優調度方案。例如,在深圳某區的試點中,通過在排水管網關鍵節點部署300多個智能監測設備,實現了對管網運行狀態的分鐘級監測。當降雨來臨時,系統能夠提前30分鐘預測內澇風險,并自動調節泵站、閘門等設施,將排水效率提升40%以上。
在預警預報方面,智慧水務系統整合了氣象、水文等多源數據。通過機器學習算法,系統可以提前72小時預測降雨情況,并模擬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內澇風險。北京市水務局開發的"城市內澇預警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系統將氣象預報精度提升到1公里網格,能夠準確預判積水點位和深度,為應急搶險爭取寶貴時間。2025年7月的一場暴雨中,該系統提前6小時發出預警,幫助相關部門及時轉移群眾2000余人,避免了人員傷亡。
在應急調度方面,智慧水務平臺實現了"一張圖"指揮。通過GIS地理信息系統,管理人員可以實時查看全市排水管網運行狀態、泵站工作情況、積水點分布等信息。廣州市建設的智慧水務平臺整合了全市1.2萬公里排水管網數據,實現了對500多個易澇點的動態監控。當出現險情時,系統會自動生成最優搶險路徑,調度最近的應急隊伍和設備。2025年汛期,該平臺幫助廣州市將應急響應時間縮短了60%,大大提高了搶險效率。
在長效治理方面,智慧水務為城市排水防澇規劃提供了數據支撐。通過對歷史降雨數據、管網運行數據的深度挖掘,系統可以識別出管網瓶頸和薄弱環節。上海市利用智慧水務平臺分析了近10年的降雨數據,找出了35處需要重點改造的管網節點,為城市排水系統升級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基于數據的精準治理,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改造,大大節約了財政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水務建設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是數據共享難題,水務、氣象、交通等部門的數據往往存在壁壘。其次是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同廠商的設備難以互聯互通。此外,老舊管網的基礎數據缺失也給智慧化改造帶來困難。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探索解決方案。例如,杭州市建立了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準,并開展了管網普查專項行動,為智慧水務建設掃清了障礙。
未來,隨著5G、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成熟,智慧水務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在虛擬空間中構建城市的"數字雙胞胎",通過仿真模擬提前發現潛在風險。邊緣計算技術可以讓數據處理更靠近數據源,減少傳輸延遲。區塊鏈技術則能確保水務數據的安全可信。這些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將推動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暴雨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驗,也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契機。智慧水務通過科技賦能,正在改變傳統的"人海戰術"防汛模式,讓城市排水更聰明、防洪更高效。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城市將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極端天氣的挑戰,為市民創造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