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消毒過程中產生的潛在致癌物!
發布時間:
2025-07-18

自來水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健康。然而,近年來關于自來水消毒過程中可能產生致癌物的討論逐漸引起公眾關注。消毒本是保障水質安全的重要環節,但消毒副產物(DBPs)的潛在健康風險卻成為一把雙刃劍。本文將深入解析自來水消毒技術的原理、副產物的生成機制、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公眾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這一與健康息息相關的議題。
一、氯消毒:安全與風險的博弈
氯氣或次氯酸鹽作為最普遍使用的消毒劑,因其成本低、殺菌效果好而被全球超過90%的水廠采用。當氯與水中有機物(如腐殖酸、藻類代謝產物)發生反應時,會生成三鹵甲烷(THMs)、鹵乙酸(HAAs)等副產物。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氯仿(三鹵甲烷的主要成分)列為2B類可能致癌物,長期暴露可能增加膀胱癌、結腸癌風險。中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對三鹵甲烷總量的限值為0.1mg/L,與美國環保署標準相當,但2023年清華大學團隊在華北地區的研究發現,部分老舊管網末梢水樣中THMs濃度可達限值的1.5倍,尤其在夏季藻類爆發期更為顯著。
二、新興消毒技術的挑戰
為減少傳統氯消毒的弊端,紫外線、臭氧等替代技術逐漸應用。紫外線通過破壞微生物DNA實現消毒,幾乎不產生副產物,但對水質濁度要求極高,且無持續殺菌能力。臭氧消毒雖能有效降解有機物,但會生成溴酸鹽(IARC 2B類致癌物),北京某水廠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臭氧工藝出水溴酸鹽濃度接近國標0.01mg/L的臨界值。更復雜的是,當臭氧與含溴水源結合時,可能形成毒性更強的溴代三鹵甲烷。目前最被看好的"紫外-氯胺聯合工藝"雖能降低60%的THMs生成,卻可能產生亞硝胺這類新興致癌物,上海疾控中心2025年報告指出,采用該工藝的水廠中檢測到NDMA(亞硝基二甲胺)濃度達12ng/L,雖未超國標但值得警惕。
三、從水源到龍頭的多重防線
1. 源頭控制:浙江大學環境研究所建議,強化水源地保護可減少40%前體有機物。例如杭州千島湖通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使水源TOC(總有機碳)從3.2mg/L降至1.8mg/L。
2. 工藝升級:膜過濾技術(超濾/納濾)能截留90%以上的大分子有機物,深圳某水廠采用"陶瓷膜-活性炭"組合工藝后,THMs生成量下降72%。
3. 管網優化: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指出,更換鑄鐵管為PE管可減少管道內生物膜滋生,降低消毒劑需求。天津2024年改造200公里老舊管網后,管網末梢余氯量從0.8mg/L降至0.3mg/L仍能保證水質。
4. 終端解決方案:美國NSF認證的活性炭濾芯可去除80%以上氯仿,但需每3個月更換;反滲透凈水器雖能去除99%的DBPs,但會產生3倍濃縮廢水。
? 四、公眾認知與科學應對
2025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調查顯示,68%受訪者認為"自來水致癌"是夸大其詞,但42%家庭仍安裝凈水設備。專家建議:
- 晨起先放水1分鐘(尤其高層住宅),可減少滯留管道產生的副產物
- 煮沸水時開蓋再燒2分鐘,促使揮發性THMs蒸發
- 定期查看水務公司發布的《水質年報》,重點關注"消毒副產物"指標
- 孕婦、嬰幼兒等敏感人群可考慮使用瓶裝水沖泡奶粉
值得注意的是,消毒副產物的風險需理性看待。按WHO數據,飲用含0.1mg/L THMs的水70年,致癌概率約百萬分之一,遠低于吸煙(千分之一)或空氣污染(萬分之一)的風險。北京市自來水集團2025年監測顯示,出廠水THMs平均濃度僅為0.03mg/L,僅為國標限值的30%。
未來,隨著"高級氧化-生物活性炭"等第三代水處理技術的普及,以及《水十條》對管網改造的持續推進,我國自來水安全將實現從"合格水"到"優質水"的跨越。公眾在關注潛在風險的同時,更應認識到規范消毒對預防介水傳染病(如霍亂、傷寒)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或許是更值得重視的公共衛生命題。
上一頁
上一頁